欢迎来到自查报告网!
特惠加入VIP会员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报告 > 中医药大学教学科研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

中医药大学教学科研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

中医药大学教学科研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

  中医药大学2022年以来取得一些标志性成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阿尔茨海默病重要研究成果,在 CNS主刊实现发文章的突破。学校药理学与毒物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规律系统化研究项目,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专项支持。学校新增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资源与开发、护理学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医学入选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生物制药、中医儿科学、药事管理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门课程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8项教学成果获吉林省教学成果奖获奖;创新创业学院获评省首批省级创新创业学院”;学校实施杏林青马工程、五行计划实践创新模式,建构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中医传统文化教育双融合育人体系项目,入选202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中医内科学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西医结合临床团队入选第三批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南征教授荣获第四届国医大师称号;王檀、赵文海教授荣获第二届全国名中医称号;13名专家荣获吉林省名中医称号。校党委获批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国家留学基金委批准为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实施单位。4名毕业生入选省第五届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人物,王科举荣获第十七届大学生年度入围候选人。附属医院获批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

  一、发展与建设思路

  学校以办人民满意大学、传播中医药文化、造福人类健康为己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突出质量,彰显特色,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走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学研产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发展之路,不断取得新成绩。

  1.目标。到2025年,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建设符合中医药传承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体系取得显著成效,以中医药学科为主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实现内涵式提升,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标志性成果,师资队伍结构明显改善,学校综合实力、办学质量、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主要办学指标进入同类院校前列,初步建成高水平、有特色、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一流中医药大学。

  2.思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围绕内涵建设、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依托党建四个工程,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从党建工作精细化、项目化入手,抓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能够担当推动中医药振兴的优秀人才,学校融入健康中国和吉林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3.人才。坚持把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引、培、用并举,引进和培养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塑造领军人才,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方向明确、水平一流的创新团队,遴选一批高层次人才作为后备培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使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4.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以中医药学科专业为引领,推进学科交叉、专业融合,汇集形成优势特色学科群、专业群,打造新学科、特色专业的建立,带动中医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各项事业整体性提升。

  5.改革。加强教育评价改革,引导教师潜心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建设,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和绩效改革体系,通过战略、结构、制度、资源配置方式的提升与发展,走出瞄准一流、符合校情、凸展特色的重内涵、抓质量、重提高、上水平发展道路。

  二、工作成绩

  1.学科专业建设。现有医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5个门类。其中,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中医学、中药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中医),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授权点6个。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6个、重点学科19个,省特色高水平学科4个,省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学科1个。现有本科专业23个,其中,医学专业15个,占65.2%,工学专业3个,占13.1%,管理学专业4个,占17.4%,文学专业1个,占4.3%。布局结构基本适应健康中国战略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2.人才队伍建设。获省部级及以上人才称号56人次。聘任仝小林院士为学校双聘院士,新增国医大师1人,获长江学者1人、全国名中医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岐黄学者2人、青年岐黄学者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5人、省拔尖创新人才20人。学校遴选第三批终身教授3人,聘任校内高层次人才教学、科研团队10个,支持杏林学者工程青年科学家项目41人。新增省级教学名师3人,教学新秀3人,省优秀教师1人,教学名师工作室2个。评选校级教学名师15人,教学新秀30人。专任教师数量达到781人,其中正高级185人,占23.7%,副高级279人,占35.7%。获评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省辅导员年度人物各2人次,获吉林省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5人次。

  3.思想政治教育。以杏林青马工程牵引,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深化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健康帮扶,建优日常教育体系;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加强政治安全、校园安全教育,完善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建牢安全稳定体系;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思政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强队伍体系;加强督导考核,落实责任分工,开展思政工作监测评价。学校制定《关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2.0项目实施方案》,按照系统设计、特色创新、分类推进的原则,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省属院校率先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

  4.科技创新。加大创新力度,将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厚重科研实力积淀作为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基础。近三年,学校获批各级纵向科研项目779项,省部级以上项目386项,科研经费2.83亿元,承担国家重点项目7项,在行业院校中名列前茅。获评各级各类科研奖项93项,其中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在《Science》及子刊、《JACS》等顶级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166篇。学校《__中医药》《__中医药大学学报》连续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影响因子不断提升,均入选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

  5.社会服务。围绕人参产业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参与13项人参国家标准制订,研制出8种人参新技术工艺,研发人参食品、保健食品20多种,开发系列化妆品96种,为吉林省人参产业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组建19支医疗队共1500余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市、吉林市、舒兰市、长春市、通化市等地,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抗疫先进基层党组织,附属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和国家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单位,获评全国援外医疗先进集体。

  6.国际交流。与14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研究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共培养18个国家来华留学生677人。选派出国()团组166个,接待来访团组217个。与韩国大邱韩医大学合作举办生物制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日本东京药科大学共同开展东京中医讲座班项目。牵头制定世界卫生组织推拿实践标准、推拿培训标准和头针操作规范等国际标准,编著世界中医药专业核心课程《推拿学》教材。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东北亚中医药传播发展基地,在俄罗斯建立中医药海外中心,推广原生态中草药种植技术及中国传统诊疗技术,成为国家在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工作的典型。

  7.文化建设。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工程,构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开展明德讲堂”“杏林讲堂”“青思讲堂等讲座,开展传统文化知识认证考试。建设校园主体景观和文化景观18个,规范道路、楼宇及场馆命名,形成整体统一的校园文化体系,凸显了中医药文化内涵。加强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继学书屋、五运六气馆等文化阵地建设,五运六气示教馆成为国内外首个五运六气教学基地。校园网实现万兆覆盖,净月校区无线网络全覆盖。创实大厦投入使用,建成集理论、实验、实训一体的数字化教学环境。

  三、经验做法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抓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全面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推动办学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2.坚持以本为本,夯实人才培养核心地位。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来抓,落实成果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不断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3.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贯穿学校发展各领域全过程,遵循高等教育和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强内涵、抓重点,补短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活全体师生的活力,实现学校持续性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高质量发展。

  4.坚持真抓实干,倡导奉献担当。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摆脱路径依赖,树立真抓实干、奉献担当精神,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在解决问题中砥砺奋进,在发展过程中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四、建议

  1.加强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作衔接。充分发挥省高等教育学会职能,及时通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有关工作内容。拓宽省内高校参与中国高教学会事务、课题研究、学术会议的渠道,提高省内高校的知名度。

  2.加强对省内高校的调研指导。充分发挥省高等教育学会专家智库作用,加强对省属高校教育研究组织机构、政策制度、资源保障方面的调研,针对省内高校教育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开展专家咨询辅导,以利于提高省内高校教育研究的质量水平。

  3.加强学会会员的沟通交流。充分调动会员的积极性,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座谈访谈等形式搭建平台,增强会员间校际沟通交流,为跨校、跨学科研究奠定基础。

中医药大学教学科研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下载文档此报告

热门自查报告

Copyright© 2012-2024 自查报告网 https://www.zichabaogao.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3012687号-2

版权声明 自查报告网独立拥有或与相关内容提供者共同拥有自查报告网站内相关内容但不限于产品或服务的版权和其它相关知识产权。自查报告网的注册商标,LOGO图标等受中国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