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自查报告网!
特惠加入VIP会员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报告 >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一、我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题目作为自己硕士论文的题目,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问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学校内部管理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也伴随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所学校的正常运作,离不开方方面面的管理,良好的管理机制为管理的推进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然而,现实中,学校管理低效、无效的现象却比比皆是。当越来越多的“低效管理”、“无效管理”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当越来越多的学校因内部管理问题而导致办学效益下降而引起学生家长的不满和整个社会的非议时,这种令人震撼的现实图景所警示的问题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焦虑与思考。学校内部管理的问题,不仅影响到了中国学校管理发展的进程,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注这一问题,并为解决这一问题献计献策,不论于道义还是责任而言,都是当今教育管理研究者不容推辞的义务。

  二、之所以要将学校内部管理的问题与有效性联系在一起讨论,主要是因为:

  1、学校内部管理的问题有很多方面,诸如人的管理、物的管理、财的管理、信息的管理、时间的管理等等。但贯穿整个管理、衡量管理成败的是管理的效率与效益,本课题中的有效性侧重研究的是管理的效益。将学校内部管理问题与有效性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不但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探究学校内部管理发展的内在机制,也有利于我们从一个更为综合、更为整体性的视角,为学校内部管理发展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

  2、就当前关于学校内部管理发展的研究现状而言,存在着重局部轻整体、重价值轻事实、重当下轻历史、重应然轻实然等问题。之所以会存在这些问题,很多时候都与“就管理谈管理”这样狭窄的研究视野相关。笔者力图将学校内部管理发展的问题与有效性联系在一起讨论,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尝试,进一步拓展当下学校内部管理发展研究的视野,为基于中国本土经验的理论生长与政策制定奉献一点绵薄之力。

  三、在研究方法上,笔者拟采取实地研究方式,通过参与观察、非结构性访谈等方法,对本选题进行探讨。之所以采取这样的研究方式,一方面和笔者的研究兴趣及知识储备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因为笔者感到当前教育研究中秉承科学求真精神的研究依然比较缺乏。尽管实地研究并不必然和科学研究划上等号,但面对学校管理有效性这样一个现实问题,采用以“脚踏实地”为生命的实地研究比“高跷上的研究”让人觉得更加可靠。

  四、概念的界定:

  (一)、学校内部管理

  学校内部管理是指在学校范围内,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有效地对本校人、财、物、事、时间、信息进行组织与控制的活动。学校管理的过程,包括计划决策、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指导调整、总结评价五个环节。学校管理的内容有教育目标管理、师生员工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

  (二)、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即“做的事正确”的程度。

  (三)、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

  学校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即是学校按照一定的程序,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并使这些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化,通过组织和领导他人去有效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优化,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学校内部由于各个组织机构担负着各不相同的工作任务,赋有各自的管理职能,容易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因此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摩擦甚至相互扯皮推诿的现象。要能保证各机构之间在管理活动中的协调配合,又能使学校的各种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就显得尤其必要。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在目力所及的范围内,笔者对与本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梳理,下面就梳理的结果做一简要介绍:

  一、关于学校内部管理的研究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门类下,以“学校内部管理”为主题进行精确查找(1980-2019年),检索到2659条记录;在中等教育门类下同样以“学校内部管理”为主题进行精确查找(1980-2019年),检索到360条记录。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门类,以“学校内部管理”为主题进行精确查找(1999-2019年),结果为58条;中等教育门类下同样以“学校内部管理”为主题进行精确查找,结果为10条记录。

  目前对学校内部管理的研究集中在关于学校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是学校内部管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大量的文献都对学校内部管理的现状、原因进行了分析。比如,王志强(2019)、王治奇(2019)、孙锦明(2019)、刘秀萍(2019)等人都对学校内部管理问题做过较为综合的实证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方面的文献中,已经有一些研究注意到了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对学校管理效率的影响,比如,高振强(2019)、张俊(2019)、丁其发(2019)等人分析了学校内部管理与有效性的关系。这些研究,将学校内部管理问题与有效性联系在一起进行探讨,从而将研究进一步推向了深化。

  二、关于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研究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门类下,以“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为主题进行精确查找(1980-2019年),检索到25条记录;在中等教育门类下同样以“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为主题进行精确查找(1980-2019年),检索到3条记录。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门类,以“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为主题进行精确查找(1999-2019年),结果为9条;中等教育门类下同样以“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为主题进行精确查找,结果为8条记录。在著作方面,到目前为止,我找到对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进行论述的著作有古得莱德的《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萨乔万尼的《校长学——一种反思性的实践观》、《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杜育红《学校管理的经济分析》、富兰的《学校领导的道德使命》、《变革的力量》三部曲等。在美国,近十年来,美国在探索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齐昌政教授在《美国学校质量管理观的变化——以“ 美国国家教育质量奖”为例》一文中对此作了具体阐述:美国国家教育质量奖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作为学校进行质量管理和评估的较为完善的标准,《绩效优异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价值以及绩效模型, 提供了一套评估和改进学校绩效的质量管理框架。这一标准的综合性、系统化发展反映了美国学校质量管理观的变化趋势。华东师范大学赵中建教授《近年来美国学校管理改革述评》一文中探讨了近年来美国学校管理的改革情况。

  在我国最早对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进行研究的是内蒙古心理学会的冯惠昌教授,他在1994年1月发表的《试论学校管理的有效性》一文中分析和探讨了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五个问题:首先是目标的有效性。冯教授的文章认为:学校管理目标的有效性首先要看它是否以正确的教育目标为依据和出发点, 因为“学校经营组织必须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 如果管理目标符合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的要求, 致力于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 那么, 可确认其方向是正确的, 因而其管理可能是有效的。否则, 可被认为是错误的和无效的。其次, 学校管理目标的有效性还应体现在目标的具体性和明确性上, 管理目标应从本校实际出发, 具体确定一定时间内应达到的要求, 这些要求应是可操作的和可被检测的。最后, 学校管理目标的有效性还应体现在目标能为全校成员所接受, 形成对目标的一致看法的重要手段是引导教职工参与制定目标所谓参与, 不是指摆摆样子、走走过场的赞同, 而是“名符其实的自我投入”,是“思想与感情的投入”这种投入将鼓励每个成员为实现学校目标分担责任、做出贡献。这种参与或投入不仅对制定目标, 而且对进行决策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此外还分别阐述了决策的有效性、工作安排的有效性、人的管理的有效性、时间管理的有效性。其他对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进行研究的还有李政涛(2019),熊艳(2019),李玉(2019),罗阳佳(2019)等。这些研究对本文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参考意义。

  综观已有的研究,目前国内对管理有效性的概念界定比较模糊,主要为“校长管理有效性”。研究视角比较狭隘,关注点是校长个体的管理效能,停留在对有效性做单一的定点分析,与校长管理效能、校长工作效率、校长领导力等术语区分不明确。国内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虽然越来越多地使用“管理有效性”这一术语,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思辨性的,经验性的,缺乏深入到具体组织情境中的实地研究,忽视了具体环境以及与环境相关的人的因素。学校管理有效性研究几乎完全移植企业内部管理有效性研究,缺乏基于学校所承载的教育特殊性的研究。偏重于关注校长个人管理有效性对学校发展的影响,较少关注领导团体在学校组织中发挥的作用。针对这些特点,研究者拟通过对领导团体管理行为的有效性的描述研究学校,并力图超越描述的水平,通过基于实地研究的理论建构为当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解释。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力图对学校内部管理的有效性现状进行考察,通过研究不同学校内部管理对学校发展的影响,揭示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内在机制,并在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建议。

  二、研究内容

  (一)部分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考察。在深入研究学校管理有效性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部分学校内部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考察。在初期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拟对部分学校的内部管理中的低效性、无效性现象进行归类、分析,绘制出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现状图。

  (二)学校管理有效性的机制设计。这一部分主要回答如何实现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问题。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

  1、对不同学校实现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策略措施进行分析和比较。从学校管理发展的视角,分析哪些思路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在一个立足于中国现实的分析框架内,厘清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发展的思路。

  2、提出有关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建议。基于以上分析,完成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机制设计。

  基于以上研究内容,笔者初步拟订了以下论文提纲: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目的

  1.2 相关研究概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Zm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现状

  2.1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概念界定

  2.2 Zm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考察的原则与方法

  2.3 绘制 Zm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现状图

  ★ 这一部分的核心任务是对Zm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现状进行描述,得到其现状图。这是后面章节的一个分析基础。

  3. 学校内部有效管理与低效、无效管理

  3.1 Zm学校内部管理现状:重眼前,轻发展

  3.2 学校内部管理现状与中国的教育体制

  3.3 导致学校内部管理低效、无效的主要因素

  ★ 这一部分首先指出部分学校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重眼前,轻发展”的问题,继分析其与中国教育体制之间的关系,最后归纳出导致学校内部管理低效、无效的主要因素。

  4、 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机制设计

  4.1 目前存在的一些误区

  4.2 实现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学校内部管理发展的一般思路

  4.3 一些建议

  ★这一章主要是针对前面几章所论述的学校内部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来寻找相应的应对之策。在展开这项工作之前,笔者将首先对当前学校内部管理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一些误区加以分析,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通过“破”而为后一节的“立”提供依据。第2节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学校内部管理发展的一般思路。第3节则是第2节所讨论思路的具体化,提出建议。

  5、 总结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绘制部分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现状图;

  (二)实现学校内故管理有效性的机制设计。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一、 研究对象的确定

  本研究采用实地研究方式,这种研究方式要求研究者必须参与研究对象的实际生活,设身处地的体会研究对象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张新平教授著:《教育管理实践个案研究:实地研究方式》,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第20页]本研究以本人所在的淮安Zm校为研究对象。

  二、实地研究中的具体方法

  第一,观察法。这是研究者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在人种学研究中,观察法是一种连续的综合方法。在T校实地研究的一学期中,研究者以“特权观察者”的身份出现,即观察者并不具备参与者的身份,但可以进入与研究相关的活动。[ 美]威廉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312页。] 无论观察者以何种身份出现,他们都应尽量作到虚怀若谷,以免干涉正常生活。与观察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情境化,也就是说,为了理解行为,观察者必须理解于其中进行思想和行为的情境。观察者有权阐述事件,因此,观察不仅仅是事件的客观记载。参与观察者需努力进入被观察个体的角色,去研究并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美]威廉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312页。] 在连续的观察过程中,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记录。有随机性的记录和针对性记录,随机性记录的重点是获得被观察个体的观念,针对性记录是围绕确定的目标进行,对所有记录进行及时地整理和总结,从中获得研究线索。

  第二,访谈法。访谈的互动性可以使研究者直接了解不同主体对学校的认识、情感和倾向性。研究者采取了个别的非正式性访谈与结构化访谈。在观察的过程中,当有偶然因素致使访谈成为必要时,就可以进行随意的、非正式性的访谈。为了辨清所发生的情况或为了捕捉观察队相的情感。[ [美]威廉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315页。] 在对学校管理者、教师做深度访谈时,研究者采用的是预先拟定好系列问题的正式的、结构性的访谈。在访谈过程中,录音能够减轻现场记录的负担,而且能够完整再现访谈对象的语调表情,从中获取一些微秒的信息。根据以往的经验,访谈对象一般不太喜欢被录音,研究者精心挑选了录音工具,采用了“隐蔽录音”的方式,保证访谈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便对录音材料进行文字整理和分析。

  第三,实物搜集法。任何实物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都是在一定情境下某些人对一定事物看法的体现。[ 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257页。] 在实地研究过程中,研究者经过校长批准,在学校进行了与研究相关的实物搜集,校长婉转地告诉研究者最好不要对电脑中的文件进行拷贝,但是可以复印,这是对学校的材料进行网络保护。于是研究者复印了大量资料,搜集的实物主要涉及到学校章程、近期正在执行的规章制度、学校对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汇报文件、校长室的工作计划及总结汇报,从中搜索与研究相关的线索。

  第四,问卷法。研究者在使用问卷时一直很小心谨慎,一份设计良好的问卷调查要求有从研究问题的确定到数据的分析、解释等若干步骤,还要考虑到发放问卷的地点、时间等因素。[ [美]威廉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247页。] 因此,在研究初期没有涉及到问卷调查,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学校中不同主体的观点也日渐明晰,经学校同意,研究者于2019年11月全校教师例会上发放了问卷,对T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尽管实地研究在我国教育管理研究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问题,包括实地研究涉及的一些理论上和技术操作等方面的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和研究。但笔者的导师张新平教授是实地研究的一贯倡导者和颇有成就的专家,相信有导师的指导和自身的努力,本研究在方法应用上不存在太大问题,研究具有可行性。

  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一、提出“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概念;

  二、绘制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现状图;

  三、以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为原点分析学校内部管理发展问题,将形成一个视角独特的分析框架。

  论文工作量、年度研究计划、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 论文的主要工作量包括:

  阅读相关文献;进行理论分析;收集本选题相关的观点、资料,建立研究所需的资料库;撰写论文。

  二、年度研究计划:

  2019年08月—2019年11月 确定选题,收集初期文献,撰写开题报告;

  2019年11月—2019年12月 听取老师们的意见,调整研究计划;

  2019年01月—2019年02月 收集资料,建立资料库,完成学校内部管理有效性的现状图;

  2019年03月—2019年04月 进一步整理思路,形成论文写作提纲;

  2019年05月—2019年08月 完成论文初稿;

  2019年08月—2019年12月 修改论文并定稿。

  三、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自身理论高度不够,恐难以阐释清楚论文中的相关问题。我将用半年乃至一年的时间集中阅读论文所涉及到的专业理论书籍、刊物和文章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二)“学校内部管理低效、无效”作为一种教育管理现象,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校内部管理低效、无效”的出现既有时代的背景也有社会的原因。在分析“学校内部管理低效、无效”的成因和问题时,要找到合适的理论视角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本研究采取的是实地研究的方式,在进入研究的现场和实地研究的开展等方面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些对我来讲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解决的办法包括: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向师友请教,借鉴他们的经验等等。

  与本题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1.1993年在《人民教育》第三期上发表学校管理论文《校长如何转达学生对教师的意见》。

  2.1993年至今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管理等方面论文10余篇。

  3.本人主持省教科所“十五”“xx”立项课题两项,其中一项已通过省级专家组鉴定,另一项正在研究中。

  4.读硕期间专业课作业论文《人本管理在学校科学管理中的运用》获导师好评。

  已具备的研究条件,尚缺少的研究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目前已具备的研究条件包括:导师支持选题,并在研究思路、理论分析、文献收集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指导;学校及周边图书馆学术资料丰富,网络信息渠道畅通,资料获得较为方便;本人在学校工作,对各学校情况熟悉,可方便地获得不同学校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本人曾主持过或参加了一些科研项目,在研究经费上可以获得部分支持。

  尚缺少的研究条件包括:本人为在职硕士研究生,工作与学习的时间难免互相挤占,时间问题是本选题研究面临的最大问题;对部分本研究需要的分析技术还不是十分了解,需要进一步学习;部分外文文献和数据需要购买,经费方面可能会比较紧张。

  拟解决的途径包括:合理安排时间,想尽一切办法“挤”时间,确保研究的精力与时间投入;进一步加强学习,向师友讨教,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积极申报与本选题相关的科研项目,保证研究的经费的投入。

  乐毅:美国基于标准的学区整体教育质量管理实践[J],上海:上海教育科研,2019。

  肖明等著《管理哲学纲要》, 北京:红旗出版社,1987。

  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张新平:教育组织范式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张新平:教育管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程晋宽:“教育革命”的历史考察(1966-1976),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

  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郭福昌、吴德刚:教育改革发展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吴德刚: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报告:改革开放二十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吴德刚:中国全民教育问题研究:兼论教育机会平等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朱家存: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袁振国:对峙与融合:20世纪教育的教育改革[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对我国重点中学平等与效益的各案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美]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9。

  [日]青木昌彦、奥野正宽、冈崎哲二:市场的作用、国家的作用[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9。

  [美]H.培顿·扬:个人策略与社会结构——制度的演化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美]史蒂芬·霍尔姆斯、凯斯·R.桑斯坦: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美]丹尼尔·J·伊拉扎:联邦主义探索[M],彭利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9

  [美]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美]罗杰 B.迈尔森: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19。

  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管理世界,2019(3)。

  杨东平:新中国“十七年教育”的基本特征[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1)。

  胡鞍钢: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本大国:1980~2019年[J],中国人口科学,2019(5)。

  王善迈、杜育红、刘远新: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1998(6)。

  吴德刚:中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研究——教育发展不平衡性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1999(7)。

  张长征、郇志坚、李怀祖:中国教育公平程度实证研究:1978—2019——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测算与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4)。

  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 –2019)[J],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3)。

  李煜: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 –2019)[J],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4)。

  李实、丁赛: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长期变动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2019(6)。

  岳昌君:教育对个人收入差距的影响[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电子季刊),2019(3)。

  岳昌君、刘燕萍:教育对不同群体收入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2)。

  袁振国:建立教育发展均衡系数,切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J],人民教育,2019年(6)。

  周金燕:我国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的建立[J],教育科学,2019(1)。

  翟博等人:深化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笔谈)[J],教育研究,2019(2)。

  王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9(10)。

  贾晓静: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J],教育导刊,2019(2)。

  劳凯声: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改革走向——教育与市场的关系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3)。

  劳凯声:社会转型与教育的重新定位[J],教育研究,2019(2)。

  劳凯声:面临挑战的教育公益性[J],教育研究, 2019(2)。

  许明、胡晓莺:当前西方国家教育市场化改革述评[J],教育研究,1998(3)。

  蒋国华:西方教育市场化:理论、政策与实践[J],全球教育展望,2019(9)。

  曲正伟:多中心治理与我国义务教育中的政府责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7)。

  Barro, Robert J. and Lee, Jong Wha (1993).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 32(3):363-94

  Caroline M. Hoxby (2019). School choice and school competition: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J]. Swedish Economic Policy Review, 10:11-67

  Caroline M. Hoxby (1995). Is There an Equity-Efficiency Trade-Off in School Finance? Tiebout and a Theory of Local Public Goods Producer. NBER working paper 5265

  Culbertson, J. A.: A Century's Quest for a knowledge Base. In Boyan, N. J.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 Longman Inc, 1988.

  Epple, Dennis and Richard E. Romano (1998). Competition between Private and Public Schools, Vouchers, and Peer-Group Effect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8(1): 33-62.

  Evers, C. W. & Lakomski, G.: Science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 postpositivist conception[J],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Vol. 32, No. 3, 1996. pp. 379- 402.

  Fernandez, Raquel and Richard Rogerson(2019). Sorting and Long-Run Inequality[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Nov.:1305-1339.

  Hsueh, T. T. and Li, Q. (1999), China’s National Income[M], 1952-1995, Westview Press.

  Kevin Milligan , Enrico Moretti and Philip Oreopoulos (2019). Does Education Improve Citizenship? Evidence from the U.S. and the U.K.[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vol.88: 1667–1695.

  Loraine A. West and Christine P. W. Wong (1995).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Growing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Rural China: Some Evidence in the Provision of Social Service[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vol.11(4):70-84

  Lucas,Robert (2019).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22:2-42.

  Maurer-Fazio, M.(1999). Earnings and Education in China’s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Survey Evidence from 1989 and 1992[J].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10(1):17-40

  Oded Galor and Omer Moav (2019). From Physical to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Ineq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71(4): 1001-1026.

  Oded Galor and Omer Moav(2019). Das Human Kapital: A Theory of the Demise of the Class Structure[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73(1): 85-117.

  Olivier Blanchard and Andrei Shleifer (2019), Federalism With and Without Political Centralization: China Versus Russia. IMF Staff Papers, vol. 48(4): 8.

  Qian, Yingyi and Barry R. Weingast (1997). 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Market Incentives[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11(4): 83-92.

  Romer, P.(1986), Increasing Return and Long-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 Vol.94:71-102.

  Smith, Vernon L.: Theory, Experiment and Economics [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3, No. 1 (Winter, 1989), pp. 151-169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下载文档此报告

热门自查报告

Copyright© 2012-2024 自查报告网 https://www.zichabaogao.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3012687号-2

版权声明 自查报告网独立拥有或与相关内容提供者共同拥有自查报告网站内相关内容但不限于产品或服务的版权和其它相关知识产权。自查报告网的注册商标,LOGO图标等受中国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