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自查报告网!
特惠加入VIP会员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报告 > 关于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关于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关于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的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为摸清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一段时间的政策和措施建议,我们会同县农委、林业局、畜牧局、供销社等多家部门组成专题调研组,就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在广泛座谈走访的情况下,重点对部分乡镇、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农民进行了实地摸底调查,广泛听取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实施“三百工程”为载体,以推进四大主导产业为抓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了较好发展势头。

  (一)农业与农村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较好

  XX年全县农业经济总产值达到32.5亿元,比XX年增长68%;农业增加值达到19亿元,比XX年增长53.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54元,比XX年增长44.2%(农民人均纯收入从XX年的3715元增长到5954元),实现了年均两位数的增长;农业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31.5%;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达到30%;农产品基地增长率达到11%;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度达24.5%。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加百分值(%)农业总产值(亿元)增加百分值(%)农业增加值(亿元)增加百分值(%)

  XX455322.5627.41216.089.9

  XX538818.34295.817.6810.01

  XX595410.5032.512.07197.47

  (二)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1、10万亩蔬菜基地推进有力。根据重庆市委、市政府打造“西部绿色菜都”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我县承担了“渝遂高速公路(铜梁段)10万亩市级蔬菜基地建设”任务。到XX年,我县已经完成“渝遂高速公路(铜梁段)10万亩市级蔬菜基地建设”任务6万亩。重点打造平滩、高楼、安居、南城4个万亩一级重点建设基地,辐射带动侣俸、太平、白羊等蔬菜基地的发展。今年3月25日,重庆新世纪超市与铜梁安居镇农业服务中心签订了万亩蔬菜基地营销协议,按照双方签订的协议,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的蔬菜种植面积至少要保证在1万亩以上,新世纪超市每年在铜梁安居镇采购蔬菜1万吨左右,以保障市场供应。今年年初,我县高楼镇蔬菜基地已经市农委审核推荐,上报列入国家级露地蔬菜标准园(创建)。

  2、纸料竹木基地进一步扩大。XX年实施森林工程以来,全县完成以撑绿竹、巨尾桉为主的速丰林基地建设10万亩。其中:撑绿竹3万亩,巨尾桉7万亩。截至目前,全县用材林面积达到20万亩。据测算,成林后撑绿竹每年每亩产量按3.5吨计算,全县每年产量可达10万吨;巨尾桉5年一个轮伐期,每亩产量按13吨计算,5年巨尾桉总产量可达91万吨,平均每年每亩产量可达2.6吨。按撑绿竹每吨440元、巨尾桉每吨560元计算,种植撑绿竹每亩产值可达1540元,农户每年每亩纯收益800元以上,种植巨尾桉每亩产值可达1456元,农户每年每亩纯收益820元以上。

  3、水禽工程顺利推进。一是切实抓好生态养殖园区建设;二是着力建设6个基地乡镇和14个重点乡镇的水禽工程;三是逐步建立“水禽田间水养向工厂化旱养、大户养殖向小区养殖、小区养殖向标准化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转变,确保水禽持续健康发展。XX年家禽出栏2300万羽,其中水禽出栏1800万羽,存栏980万羽,禽蛋产量达到38000吨。

  4、蚕桑工程保持平稳。目前,全县有优质桑园7万余亩、桑树7000万余株,建成以安居涪江流域和小安溪流域为核心的高效生态桑园万亩示范片2个,万担茧镇(安居镇)一个,千担村、百担社一批,有养蚕农户4.2万户。XX年发种29315张,产茧115万公斤、实现蚕业收入2314万元,行业总产值1.25亿元。发种、产茧、蚕业收入无论总量还是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市前列 。

  (三)农业产业化效果明显

  近年来,我县在着重抓好农业四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同时统筹抓了优质生猪、优质草食牲畜、名优水产和优质中药材、花卉苗木等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生产基地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

  1、以“重庆市100万头出口瘦肉型生猪项目”为依托,做大做强生猪产业。一是建立满足全县生产所需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重点支持建设父母代种猪场和杂交制种场,逐步实现养殖自给和就近调运,从而降低养殖成本和疫病风险。XX年全县引进优质良种种猪1.8万余头。二是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积极推广养猪业与种植业结合的立体生态养殖示范。全县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有510场(户),全县现有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23个,可新增年出栏生猪近3万头,成立旧县旺源生猪养殖合作社1个。并对所有规模养殖户建立养殖档案,做好跟踪服务和产品质量监控;三是积极抓好能繁母猪保险工作,有1.7万余头能繁母猪参加了养殖保险。XX年生猪饲养量为97.5万头,比去年的80.3万头增长21.4%。其中:能繁母猪达到3.9万头,比去年的2.1万头增长86%;生猪出栏为62万头,比去年的58.1万头增长6.7%,占年初任务61万头的102%;存栏为36万头,比去年增长1.7%。

  2、以“两社两化”为支撑,抓好鹌鹑产业发展。

  铜梁县富源鹌鹑养殖专业合作社于XX年2月成立并注册,现有入社社员113户,投资金额约800万元,有养殖场约1XX平方米,并有专门的孵化场所和设备,整个专业合作社覆盖了旧县镇、水口镇、土桥镇以及合川、大足等地,共养殖鹌鹑200多万只,每天产蛋约100多万枚。该社实行合作经营、分户饲养、独立核算,统一提供种苗、统一购进饲料、统一组织销售鹌鹑蛋、统一饲养技术。如今,该专业合作社产品,占重庆鹌鹑市场75%的份额,成为了重庆地区最大的鹌鹑基地,取得了重庆市场鹌鹑蛋的定价权。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客商也纷纷前往洽谈供货协议。目前,该社正在申请注册商标和订制包装。

  3、水产养殖和中药材种植发展态势良好。目前,全县水产养殖水面已超过12万亩,预计全年产量在15000吨以上,其中优质品种在30%以上,现价产值在1.5亿元以上,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近250元。XX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近10000亩,其中规模种植面积已有5000多亩。

  4、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一是加大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特别是加大了铜龙食品、益星食品、沙星生态食品、天厨天雁食品、百乐维克动物药业、安居丝绸、益农禽业等八家市级龙头企业的培育;同时发展壮大了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了产业链条,这对我县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起到了强劲的拉动作用。XX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近20亿元,其中市级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9.5亿元。目前,全县有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8家,其中市级8家,县级70家;全县有各类农村专业大户近8500户,其中新发展500户。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行业可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5万余人。

  二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亮点呈现。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引进业主投资。水口、南城、庆隆等乡镇、街道都有较大规模的业主前来投资种植蔬菜、水果和承包水库等项目。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势头好。土桥镇和双山乡都围绕观光农业做文章,带动发展农家乐等农业旅游项目。如土桥镇决定建设万亩生态莲藕基地,引入莲藕深加工企业及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统筹城乡,把土桥莲藕打造出一个品牌。“龙乡莲藕”的商标正在申请注册之中,并着手申报qs绿色环保食品质量认证。新桥莲藕产业发展将在种植、销售莲藕的基础上,推动农家旅游、实现莲藕深加工,生产出荷粉、莲子、荷叶茶等系列产品,并通过qs标志认证,向莲藕产业化发展。

  (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根据县统计局和农情调查数据分析,我县XX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完成90.388万亩,总产达到35.52万吨。油菜种植面积为59250亩,总产8295吨。

  二、农业农村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农村改革已走过20多年光辉历程,它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发展现代农业资金投入不足,投入方式和投入环节不够科学合理

  1、从资金投入结构来看: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农林水利、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农村社会事业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均衡。由图1可知, XX-XX年县级以上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着重体现在农、林、水利方面,其投入比重占到66.1%,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资金最少,不足总投入资金的3%。XX-XX年县级财政支农资金在农林水利、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及农村社会事业投入比重分别为36.1%、38.0%、25.9%,三者投入相对平衡,但稍偏重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这对县级以上资金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上的不足有一定弥补,但只是杯水车薪。并且,这种不均衡出现了逐渐加大的趋势(见图2),XX年至XX年,支农资金在农、林、水利方面的投入逐年加大,但对本就薄弱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却逐年减小。

  农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科学投入偏低,行政事业费偏高。农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XX年至XX年,支农资金投入比重偏低,分别是1.7%、5.3%、3.5%和4.1%、2.9%、2.1%。农业科学总投入更加匮乏,虽然县级XX年大幅度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但其三年总投入资金为103万元,仅占支农总投入资金的0.1%,远不足耗费性的农林水利等部门一年的行政事业费。农技推广和农业科学投入的边际产出效益远远大于基础性建设及支农支出,但目前出现的严重偏低状况,使得我县农业科学技术发展难以突破。

  2、从资金投入的总量上看:XX年到XX年投入到农口部门(农业、水利、林业、农综、扶贫、供销、乡企和气象等)的资金为76181万元,其中县级投入15065万元,县级以上为61116万元,县级投入仅占近20%;农村社会事业投入(教育,科学,文化,体育、计生、新闻、社会保障和农村消费等)40205万元,其中县级投入占10749万元,县级以上投入为29456万元,县级投入占27%。各部门资金投入各自为政,项目独立建设,项目区域自行规划。

  综上所述,我县在农业的投入上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现代农业、壮大农村经济的需要;在投入环节上,撒胡椒面,零星分散,没能集中成拳,集中投放,发挥更大的效益。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规模经营不大,土地流转率低,机械化率不高

  一是缺乏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的正确认识,抓抓停停,左右摇摆,抓不到底,产业热点转换快。二是投入不够,产业发展原始、粗放、落后。三是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不力,产业链条短,没有深入、有效地挖掘资源潜力和经济效益。四是产业未整合,品牌未打造,没有形成有力的龙头带动;没有主动对接市场,走市场化道路。五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平衡,土地流转率低,机械化率低,一些农民传统意识依然很浓,把土地当“命根子”,即使在外打工或者已有其他固定收入,无力经营土地,宁可土地撂荒也不愿意流转。这些问题直接表现为我县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一家一户自行耕作的传统农业,部分土地撂荒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三)农民劳动技能低,综合素质不高

  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初中水平。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导致农民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不强,仍然沿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习惯,思想观念保守,在寻求项目和资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给以扶助,“等、靠、要”思想相当严重。相当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农为本的生存观念和温饱型目标,小富即安,脱贫致富的心理预期不高。如高楼镇莲花村,全村2946人,在家不足900人;全村党员95人,外出打工56人,在家党员40人中60岁以上就35人,占87.5%。在家这部分党员和村民文化程度偏低,普遍是初小文化程度,劳动技能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悬殊较大,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尚未建立

  据统计年报显示,我县近三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城镇居民的40%,城乡居民贫富悬殊较大。(见城乡收入明细表)

  铜梁县XX年——XX年城乡收入明细表

  单位:元

  年份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农民人均收入占城镇比率%

  XX年455312306775336.7

  XX年538814122873438.2

  XX年595415503954938.4

  在我县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却存在着不断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本应把优先发展工业战略和城乡差别战略,调整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进而转向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战略上来,但在城市利益集团的压力下,在市场取向体制下,当市场追求效率时,政府在宏观政策上仍向效率倾斜,继续用计划方式把资源从农村投向城市,导致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分配原则的偏向,实践中造成社会成员享有宪法意义上的生存与发展权在事实上不平等,突出表现就是公民受教育机会不公平和就业机会不平等,而这正是分配起点不公平的根本原因,继续存在“城市倾向”。而另一方面,农副产品价格持续低,农民增收难,农民收入低,多元增收的局面还未形成,阻碍了农村建设的步伐,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加剧了城镇与农村的矛盾。

  三、对我县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县农村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阶段,面临着消除绝对贫困、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的历史重任。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我县现代农业,促进我县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

  (一)进一步增强做好“三农”工作重要性认识,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

  党的xx大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自XX年以来,中央连续发了7个一号文件,凸现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政权巩固中的战略地位和极端重要性。当前,经济社会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三农”工作面临许多新机遇新挑战。必须把握当前发展阶段的新特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顺应农民群众的新期盼,抓住用好当前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中央反复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因此,对待“三农”问题,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社会账、生态账、历史账。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顺应广大农民群众求发展、谋幸福的强烈意愿,从建设现代化铜梁农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要站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来谋划和推进“三农”工作,使“三农”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那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现阶段我县面临的重大课题。

  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坚持党管农村工作的原则,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将农业农村工作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科学规划,强化责任,加大投入,严格考评。真正把主要精力用在谋划“三农”工作上,形成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协作配合抓,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

  (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整合投入资源,发挥支农惠农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增加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重要举措。县委、县政府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要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施“工业返哺农业”,坚决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关于“三个高于”(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落实到位,建立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实实在在为农民办一些实事。

  在投放部门和投入环节上,坚持将项目开发与产业开发、区域政策与行业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农业投入资金,农委、水务、畜牧、林业等农业资金投入要全盘策划,全县规划,打政策组合拳,统一规划建设,实现效益最大化。发挥支农惠农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建立持续稳定的农业政策,不断巩固、完善和加强,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项目,优化支农结构,着力改善农业设施,扩大农业补贴规模,对转移效率相对较高的农业补贴项目,在经费和设施设备上给予了一定的倾斜。

  (三)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长期以来,我县新的农业科技得不到广泛推广使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对新技术难以掌握,一些农民不敢冒险使用自己不了解的技术和成果。因此,加快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让众多的人都享受到科学务农的实惠。要通过培养科技明白人,举办农业科技示范点、示范园等手段,提高农民接受新科技、使用新科技的积极性。

  一是积极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创业培训是实施“阳光工程”培训项目的重要内容。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培训质量为目的,推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中的应用,大大地激发农村学员学习兴趣,带动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促进教学手段的生动化、形象化、多样化、可视化,推进全县“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教学课件的系统化、标准化和模块化,扎扎实实让培训取得明显效果。一方面劳务输出,壮大打工经济,实现劳务增收;另一方面提高在家务农人员文化素质,提高接受和使用新技术、新方式能力。

  二是加大科技宣传力度。采用电视、广播、科技赶场、院坝会、发放宣传资料、接受科技咨询等方式,广泛宣传农民适用的,先进的,易于掌握的农业“哈巴”技术,让广大农民一看就会,一听就懂,一用就灵,提高单产,节约成本,省时省力,大大提高农村科技推广普及率。

  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对农村推广新型适用农机、农具以及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给予补贴和支持,普及农民使用新技术劳动成果,大大提高科技应用效果,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以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基础为主题,以10万亩蔬菜基地建设、1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20万亩林浆纸一体化建设为支撑,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把我县早日建成以一圈(以县城为中心的休闲体念农业,含巴川办事处、南城办事处、东城办事处、太平、侣俸、土桥、平滩和水口)、一带(安居、高楼的蔬菜观光农业)、一长廊(以旧县、蒲吕、庆隆、虎峰、大庙、华兴、安溪、永嘉为中心的休闲观光长廊)为基本架构的城郊都市型农业示范区。

  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紧紧围绕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围绕富民强县目标,优胜劣汰,用主要精力和必要财力支持重点产业的发展,让产业发展的措施和方法更加科学。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项目组合、市场引导的机制,在一些优势产业上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同时一些产业形成并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在铜梁发展出“叫的响,效果好,能带动,上规模”的几个特色优势产业,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以产业发展带动土地流转,注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范管理,对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合同采用统一合同范本,减少合同纠纷隐患;对土地流转达到一定规模,用于主导产业发展,由县里完善基础设施,并给予一定的产业发展补贴。通过产业发展,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五)建立农民持续增收机制,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建立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关键是要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改革步伐,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一要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二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根本之计。要准确把握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征、农民群体在城乡之间加速流动的新趋势和农民收入增长的新变化,积极适应市场需求、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和服务业领域,向第二、第三产业要收入。三要认真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为促进农民增收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国家逐年提高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同时,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例稳步提高,对农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

  从城乡社会保障看,农村医保、低保、养老保障制度要进一步完善,依附在城乡户籍制度上的各种政策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成为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制约因素。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牢牢把握加强“三农”工作这个根本立足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向农村配置,使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加快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努力实现由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持规划引领,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划,就会出现折腾和反复,造成巨大损失和浪费,甚至错失发展良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创新规划理念,紧紧围绕全县总体布局,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抓紧编制统筹城乡发展全域规划。规划要突出铜梁的的特点,在空间上,按照发展性、相融性、共享性的要求,科学规划布局三个办事处、若干重点镇、骨干镇和农村大社区,形成分工明确、梯度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结构体系;在时间上,按照循序渐进、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要求,把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景目标结合起来,为未来几十年的发展留足资源和空间;在内容上,按照城乡统筹、协调推进、共建共享的要求,把城镇产业特色、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套等纳入总体规划,形成规划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公共服务配套、责任分工明确的城乡一体化规划格局,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于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下载文档此报告

热门自查报告

Copyright© 2012-2024 自查报告网 https://www.zichabaogao.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3012687号-2

版权声明 自查报告网独立拥有或与相关内容提供者共同拥有自查报告网站内相关内容但不限于产品或服务的版权和其它相关知识产权。自查报告网的注册商标,LOGO图标等受中国法律保护。